`
qlc29qlc
  • 浏览: 12623 次
最近访客 更多访客>>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中国哲学史(先秦部分)-------简答

 
阅读更多

中国哲学史(先秦部分)-------简答
2012年01月04日
  中国哲学史(先秦部分)-------简答
  简答题
  简述荀子与孟子在人性论问题上的异同
      同:(1)二者都是抽象人性论。(2)人的道德是可以教育成的。
  异:(1)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人性恶,所谓“善”是人为的结果。
  (2)孟子的人性理论是一种天赋道德论,教育在于唤起本心;荀子反对孟子的这种观点,认为道德出于人为教育,人们的“善”性是后天形成的。
  简述韩非“好利恶害”的人情论
  [/b]韩非把人的本性看成是自私自利的。他说:“好利恶害,人之情也。”这种所谓的“人之情”也就是人之本性。所以,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关系就是“各用计算之心相待”,相互算计相互利用,他用这种自私自利的“自为心”和“人之情”去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在君臣关系上,韩非既肯定了“忠”赞成臣子对君主要尽忠。”又怀疑臣民是否有真正的“忠心”。所以在他看来君臣关系乃是一种买卖关系,甚至是一种敌对关系。
  (2)对父子兄弟关系,他也不认为是绝对、纯粹的感情联系,也是有利害关系。
  (3)夫妻关系也要当做敌对关系处理,要警惕防备。
  韩非的人情论,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制度下的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关系。
  [b]
简述墨子“兼爱”思想与孔子“仁爱”思想的异同。
     相通之处:都肯定了人道原则。
  不同之处:反映了广大平民对奴隶社会宗法等级制的不满。
  (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却不承认奴隶(小人)有仁的德性;而墨子则认为所有的人只要实行兼爱原则就具有仁的德性。
  (2)孔子讲“爱人”是有差等的;而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没有爱无差等,没有亲疏厚薄之分的。
  (3)孔子的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相联系;而墨子的人道原则与感性原则相联系。
  (4)孔子的“仁爱”侧重“修已”,启发人们在道德上自觉,强调主观修养;目的是“交相利”,强调在物质利益上“利他”,把利己与利他相统一。
  (5)孔子的“仁爱”是在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基础上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的关系;墨子的“兼爱”是要在突破封建宗法制度的基础上提升小生产者的社会政治地位。
  简述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天下一切祸害都是起于人们之间的“交相别”,由此必然产生“交相恶”的现象。要消除这种现象就必须“兼以易别”,所谓“兼相爱”,就是“视人之国,若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兼爱”不仅利人,而且反过来也利己,所以“兼相爱”就能达到“交相利”的结果,这样的就能实现国治天下平了。
  (1)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不同,他认为所有的人只要实行兼爱原则就具有仁的德性;主张的兼爱是没有爱无差等,没有亲疏厚薄之分的;墨子的“兼爱”是要在突破封建宗法制度的基础上提升小生产者的社会政治地位。
  (2)“兼爱”思想的实现方式――“尚贤”。为了实现这种“兼爱”思想,墨子在国家的治理上主张“尚贤”,即任用有才能之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
  非攻的思想特点及评价
  (1)   非攻以兼爱为其理论基础,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国家之间矛盾,实现其理想的必然结论。
  (2)   非攻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是人民的理论。
  (3)         非攻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得到弱小国家的支持。
  从政治和哲学意义上看,非攻也可称是和平主义、人道主义的先导,给后来的思想家以深刻的启迪。
  《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什么特色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庄子》中用来表达“逍遥”
  在《庄子》中用来表达“逍遥”概念最常见的词语是“游”。庄子所说的“游”,通常都是指精神上、心灵上说的“游”,也就是庄子说的“游心”。
  1.庄子的“游”是要脱离仁义、道德而“游”。
  2.是要摆脱功名利禄而“游”。3.是要舍弃智谋事任而“游”
  4.是要原理人类社会而“游”5.是要摆脱“我” 而“游”。
  总之,所谓“逍遥游”就是要让精神不受仁义、是非、道德的束缚,摆脱世俗功利之限制,超出社会控制,突破人们的,也包括自己的常识和习惯思维方式的局限。
  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
     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表现为:
  (1)抹杀事物之间的差别。
  (2)对人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的可靠性表示怀疑。
  (3)否认认识(真理)的客观标准。
  (4)庄子对逻辑思维能否把握“道”提出了种种诘难。
  孔子之与墨子的异同
  同:(1)二者都提出仁的思想,要求关爱别人。
  (2)二者都提倡任贤。
  (3)二者都提出了关于礼的思想。
  异:(1)孔子之仁,指仁义礼智信,是以爱自己为前提,然后将爱一层一层扩展出去,爱自己的亲人,爱周围的人,然后爱所有人,以到万物;墨子之仁,是兼爱,指出君子之道,是不分亲疏、无条件、无等差之爱。用佛教的话说,即是“无我相,无人相”的爱。虽然墨家还不是宗教,但墨子的思想却充满了宗教情怀。
  (2)孔子的任贤是提倡“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而墨子的任贤是主张尚贤,要求“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反对维护世袭宗法等级制度的举贤。
  (3)孔子以继承制礼作乐的周公自任,维护周带世袭宗法等级制度的礼乐;而墨子则主张强本节用,反对周代世袭宗法等级制度的礼乐。
  先秦各家的利义论
  中国历代思想家关于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论述。义利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有“义以生利” ,“义,利之本也”等说。儒家学派继承了这种义利观念。并发展为重要经济思想之一的义利观。孔子承认求利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放于利而行”,对求利活动必须以“义”制约,要“见利思义”。他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以利”,给义利思想以道德及阶级对立的内容。他的“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的论点,表明他的义利论是为维护等级礼制所体现的阶级利益服务的。孟子强调重仁义轻私利,提出:“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墨家反对亏人自利,主张“交相利”,说:“义,利也。”这种义利论反映了小生产者幻想通过尊重现存的各种所有权,使小生产者自身的利益也得到尊重。 道家倡“无为”、“寡欲” ,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早期法家兼重仁义,管仲认为“仓廪实则知礼节”,并以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至商鞅,一反儒家义本利末思想,提出:“利者,义之本也。”韩非则强调政治强制与强烈的“计算之心”,完全否定道德规范对利的制约。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